清晨8点,蔬菜批发商户赵琼茹正指挥工人卸货,她身后的冷库里堆满了从南方产区直采的红皮萝卜。为了差异化竞争,近年,她决定向产业链上游布局。四川独特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为蔬菜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赵姐在这里承包了上千亩种植基地,成立农业合作社,并陆续打造了一条产供销一体化的“南菜北运”产业链,从四川到高碑店,再从高碑店辐射整个北方市场。
一大早,在首衡高碑店市场从事蔬菜批发生意的潘正霞在频繁的通过手机微信给客户发送订单确认信息。目前,她的档口经营面积扩大了一倍,她说,现在京津冀区域内的果蔬流通越来越活跃,雄安的城市发展和人口流入也非常快,未来蔬菜的需求一定会非常旺盛。 这样的场景正是首衡高碑店市场落实“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政策的缩影。如今,首衡高碑店市场已成长为京津冀地区体量最大、品类齐全、功能全面的综合性市场。在这里,每天有数万吨农产品从世界各地运达,送上京津冀百姓的餐桌,托稳了京津冀“菜篮子”“果盘子”。
促就业增收:小微商户的“致富密码”
过去十年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动下,首衡高碑店市场从单一承接北京农批产业疏解的“中转站”,成长为辐射13个省份的农产品流通枢纽。这里不仅汇聚了7200余家北京外迁企业,更以完善的供应链、一小时直达京津的物流网络,吸引了北京生鲜电商创业者争相涌入——他们或挖掘一手货源,或深耕直播电商,在市场的支持下掀起“云端卖货”热潮。 95后创业者王顺顺的转型故事,便是这场浪潮的生动缩影。
为何选择高碑店?2018年,王顺顺与伙伴在北京创立生鲜电商工作室,主营金枕榴莲、智利车厘子等高端水果。随着订单量激增,团队面临仓储成本高、货源不稳定等难题。2024年考察首衡高碑店市场时,王顺顺发现这里不仅聚集了400余种生鲜热货,更配备万吨级智能冷库和保税仓,进口水果通关周期比北京缩短3天。 入驻市场后,他的团队与多个市场头部经销商达成合作,通过直采模式将采购成本大幅降低。此外,首衡集团与京东、顺丰的战略合作,则为团队提供“24小时一件代发”服务,物流成本较北京下降了30%。王顺顺团队通过“产地溯源直播”单场观看量突破50万,带动日销榴莲超2000单。
据统计,首衡高碑店市场直接带动就业人口近10万人,直接增加周边乡镇居民年收入8-10万元,在乡村振兴、就业增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以前凌晨抢车位、排队过磅是常态,现在手机就能预约。”蔬菜批发商老周展示着市场开发的智能进场小程序。 2024年,首衡高碑店市场正式上线了进出场智能结算系统,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标志着市场运营管理向数字化转型迈进的又一大步,更为市场商户和货车司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体验。 该系统的上线,显著提高了市场的进出场效率。据现场测算,车辆进出场平均通行时长已从原先的8分钟缩短至3.5分钟,效率提升高达56%。 这一显著变化不仅大幅降低了市场的人力成本,更提升了用户的整体体验,赢得了商户和货车司机的一致好评。 这些实践表明,供给端不断“上新”,才能满足不断求新的消费需求。
在这里,每一颗蔬菜的流通、每一笔订单的达成,都在诠释“民生改善培育增长点”的深层逻辑。首衡高碑店市场用扎实的民生答卷证明,当“投资于人”的理念融入丰富的消费场景,“菜篮子”“果盘子”也能打造出高质量发展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