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NEWS

集团动态媒体报道行业新闻政策解读社会责任

樱桃赊出万吨情 首衡高碑店市场的8700股暖流

日期:2025.03.09    来源:首衡集团    浏览量:5068

上午十点的首衡高碑店市场人流、车流交织,商户张晓静将最后一箱樱桃搬上采购商支老板的冷链车,每一个果箱上"晓静果品"标识也格外醒目。八年前一个冬日,她不会想到,一句"账先记着"的善举,不仅成就了她年销2万多吨的生意,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浪潮中,写下了一个关于信任与共赢的农批温情故事。



来自陌生人的信任


2017年冬的一个凌晨,从事樱桃、草莓批发生意的张晓静,刚刚从北京一家市场搬到了首衡高碑店市场,彼时的她因为换了新的经营场所,所以并没有什么固定客户。

那天,她正蹲在自家档口前,整理刚到货的樱桃。这时,一辆锈迹斑斑的小货车停在了她的摊位前。一位采购商跳下车,搓着手凑近樱桃筐,眼里闪着光:“老板,这樱桃咋卖?”张晓静报了个价,采购商却面露难色,声音低了下去:“我……手头紧,能赊账不?”

她愣住了,眼前人穿着褪色的夹克,脚上的皮鞋裂了口,但眼神却透着诚恳。



“先拿货吧,账记着就行。”这句话脱口而出时,她自己都吓了一跳。采购商也吃了一惊,连声道谢。望着那辆摇晃着远去的老货车,张晓静攥紧了记账本,对自己说:“2000块钱,就当是投资信任了。”

这件事已经过去八年,张晓静不仅收回了她投资的2000元信任金,也收获了一个大采购商。自那以后,那位姓支的采购商经常来采购张晓静家的水果,采购车也从当初的小破车变成了大货车。“基本两三天就会来采购一次,最多时,一天能采购2万斤草莓。”这么多年下来,他们不仅成了生意上的好伙伴,也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砍价背后的温度


两年后的盛夏,市场里蝉鸣聒噪。张家口的王老板站在张晓静的樱桃摊位前,捏起一颗反复端详:“再便宜两毛?”张晓静心里直打鼓——这批樱桃进价高,再压价就要亏本。可看着对方晒得黝黑的脸庞和认真的模样,她突然想起初来乍到时支老板的样子。

“成!就当交个朋友。”她咬着牙应下,却在转身时暗自翻了一个白眼,心想这人做生意太磨叽了。



因为张晓静家的货品质好价格也合适,慢慢地,王老板成了她的一个长期采买客户。长时间相处下来,他们之间也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甚至经常拿刚认识时的故事互开玩笑。

2024年的一天,王老板听说张晓静的生意缺少周转资金,二话不说就转账过来一笔钱。“听说你急着结货款,先拿着!”从此,这对“冤家”建立了过硬的交情,寒冬里互相拆借资金时,有时连借条都不用打,凭着就是一份信任。




8700张温情网


如今站在繁忙交易的的物流园里,张晓静常望着川流不息的货车出神。那些曾让她忐忑的赊账单,早已化作山西支老板新换的冷链车;那些斤斤计较的砍价声,也变成了王老板每次的稳定订单。

首衡市场的走廊里,每天上演着数百个这样的故事——如今,这座北方最大的农产品枢纽里,8700余家商户与采购商编织的温情网,让1910万吨年交易量的庞大数据流淌着人间烟火,续写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农批篇章。

正如张晓静总结的那样,这里最珍贵的“基础设施”,不是上千亩的仓储空间,而是8700多个商户用信任浇筑的情义码头。当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第11年,首衡高碑店市场正用中国式人情经济的温度,重新定义现代化农批市场的内核。‌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