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物流是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和发挥强大国内市场优势的重要领域,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保障食品和医药产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和消费升级快速提升双重影响下,我国冷链物流展现出强劲韧性和巨大潜力,但同时也暴露出设施供给不均衡、法规标准不完善、装备技术水平不高等短板弱项,特别是农产品产后损失和食品流通浪费居高不下,一直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立足新发展阶段,应把握历史机遇,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推动冷链物流转型升级。
冷链物流建设呈现较多积极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统一决策部署下,各相关部门在冷链物流政策谋划、机制建设、能力建设和条件保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冷链物流建设作为重要补短板工程,呈现较多积极变化。
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全面开展,国家有关部门密集出台冷链物流政策多达50项,对冷链物流发展目标、发展方式、发展路径持续加强政策指导,有力推动了我国冷链物流实现超常规发展。特别是《“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出台,进一步确立了其战略地位和作用。
发展基本面持续向好。近5年,我国冷链物流需求总量年均增长率超过19.2%,市场规模、冷库库容量、冷藏车保有量提高两倍以上。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产销地冷链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冷链装备水平显著提升,推动以公路为主导的运输模式向多式联运加快发展。
市场主体不断扩大。我国冷链物流企业之间整合、并购、重组加快,冷链仓储、运输、配送、装备制造等领域形成一批龙头企业,全国冷链物流“百强企业”规模占市场总规模接近20%,资源整合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产业升级和扩大内需对高品质、精细化、个性化的冷链物流服务需求迫切,新冠肺炎疫情、“双碳”目标、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下,对冷链物流专业服务、绿色发展、应急能力等提出更高要求,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冷链物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创造了新机遇。我国冷链物流实现高质量发展,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立足国际正视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短板
从发展硬实力看。一是基础设施供给失衡。我国人均冷库容量仅为0.13立方米,远低于美国(0.49)、日本(0.32)、韩国(0.28)水平,产地冷藏保鲜设施资源不足、城乡冷库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亟待改善。冷库分布呈现“东部多中西部少”状态,华东地区冷库容量占比高达41%,但农产品主产地的西北和东北地区合计仅占13%,全国冷库布局结构矛盾突出。冷链物流枢纽设施集约化、规模化水平不高,全国骨干冷链物流网络尚未形成。二是装备技术创新不足。我国冷链物流作业仍以人工为主,自动化智能化分拣、搬运、装卸等设施设备应用不足,冷链作业专业化水平不高制约整体效率提升。冷藏车等配套设施数量少且技术水平不高,特别是新能源冷藏车发展滞后。我国冷藏车数量仅占货运汽车0.3%左右,主要发达国家占比高达0.8%至3%。三是信息化支撑不够。我国冷链物流信息化程度较低,智能气调、精准控温、智能仓储、无接触配送、大数据补货等新型冷链物流信息化技术仍处在探索推广阶段,有很大提升空间。
从发展软实力看。一是市场集中度不高且专业化分工差。我国冷链物流“百强企业”市场占有率虽日益提升,但中小企业仍占较大体量,与发达国家差距十分明显,由于缺少高能级骨干冷链物流企业整合带动,难以搭建网络化服务体系,行业盈利水平不高。我国冷链物流企业多为货主企业,专业性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仅占20%左右,专业化分工较差,无法满足各层次服务需求。二是冷链物流成本过高。由于我国冷链物流实行以批发市场为主导的多层级、长链条流通模式,缺乏全程冷链运输组织主体,造成物流环节多、成本高、效率低。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用地难、融资难、车辆通行难,进一步加剧了成本压力。三是全链条监管体系尚未形成。由于冷链物流涉及多个环节、多个部门,全链条、协同化监管合力没有形成,监管效能不高。现有国家、行业标准中推荐性标准多,强制性标准少,对冷链物流企业约束力不强。由于信息化监管基础薄弱,目前除医药冷链物流外,其他冷链物流尚无法实现全程冷链动态监管。四是专业人才缺口较大。由于发展理念薄弱等客观原因,社会对冷链物流宣传引导不够,人才培养意识淡薄、定位模糊,高校专业设置滞后、课程体系不合理等问题突出,特别是全程冷链的思维和意识缺乏、复合型专业人才不足等人才瓶颈问题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
同时也要看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积极利用市场和技术优势抢抓国际规则制定权,不断巩固其全球主导地位。
美国积极引导建设市场竞争机制,以培育综合性龙头企业作为推动产业提质升级的重要手段,通过出台土地、资金、税收、用电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进而培育了Lineage物流、美冷、美国冷藏公司等多个世界龙头企业,美国前5名冷链物流企业市场占有率高达60%。此外,依托科技创新将数字化、智能化等先进装备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加工、储藏、运输、仓储、销售等各环节、全要素、全过程中,不断谋求国际话语权优势。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构建了规范化、透明化的监管体系,打造覆盖面广泛的全程高效冷链流通模式。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冷藏运输率(35%、57%、69%)远低于欧州、美国、日本国家(90%、80%、95%)。日本冷链流通模式与我国一样,但日本政府将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基础性、公益性事业,有计划地实施依法管理,通过成立农协(农业协同组合)实行统一收购、化零为整,实现冷链物流高效、经济。欧美国家以HACCP为基础建立了冷链物流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实现了“政府立法、行业立章、企业立秩”全方位监管。美国依托完善的全国性农产品生产分工体系,建立了追溯和全程冷链配送系统,有力保障安全和品质。
“一盘棋”思路推进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时期是推动我国冷链物流由谋篇布局向纵深推进、由夯基垒台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应强化系统观念,坚持创新驱动,加强统筹部署,完善开放格局,全面提升发展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努力实现冷链物流在现代化市场体系中的战略地位。
一是强化工作统筹,完善顶层布局。加强跨部门政策协同和工作合力,在国家层面成立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商务部、农业农村部、交通运输部等多部委参与的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坚持全国“一盘棋”发展思路,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探索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均衡发展的新思路。加快形成全国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管理以及全过程信息服务。
二是加强基础建设,补齐发展短板。加大国家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投入,因地制宜发挥城市、乡镇、农村等各物流节点功能,联通公路、铁路、海运、民航等运输条件,补齐农村“最先一公里”和城市“最后一公里”短板。将冷链物流作为准公共服务设施,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重点解决中西部农产品产区冷库短缺问题,重点对发展农村冷链物流的企业、冷链运输车通行等实施优惠政策。加强对大中城市多式联运枢纽、智慧物流园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支持,降低投资门槛和税收强度。加快实施国际冷链物流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打造一批精品冷链物流多式联运线路。
三是促进创新驱动,激发市场活力。强化科技支撑,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支持冷链物流相关技术研发,积极布局和优化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应用为导向的产学研结合,成立“国家冷链物流产业创新联盟”,形成联合攻关优势。协调教育部在优势资源的高校设置冷链物流特色学科专业,打造一批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由国家主导积极培育中国物流集团等央企发展成为冷链物流国际龙头企业。
四是健全监管保障,营造发展氛围。发挥好政府监管作用,健全法规标准,强化全链条监管。推行冷链物流运输行业长效统计工作机制及基础信息披露机制。借鉴美国冷藏库统计制度,研发冷链物流运输基础设施和重点领域、重点环节运营关键指标体系,形成长效统计工作机制及基础信息披露机制。加快制定强制性的冷链物流运输服务技术指引和冷链物流运输服务质量评价指南。开展冷链运输企业信用评价并建立联合惩戒机制,推进冷链运输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冷链物流应急联动机制,在疫情或其他突发事件发生时,开启运输“白名单”。